温哥华亡灵岛灵异传说背后的历史真相
提起加拿大温哥华,人们总会想到它四季宜人的气候:春天满城芬芳,夏天温暖干燥,秋日天高气爽,冬季温和湿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座城市汇聚了无数美好风景。
位于温哥华北端的斯坦利公园,素有“城市绿洲”的美誉。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里居然隐藏着一个禁止外人进入的小岛。它的名称令人不寒而栗——Deadmans Island,翻译过来便是“亡灵岛”。
斯坦利公园占地约6070亩,北临巴拉德湾,西接英吉利湾,距离温哥华市中心仅约15分钟步行路程,是北美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公园内很少有人工景观,最知名的美景是以红杉等针叶树为主的原始森林。
占地约4万平方米的亡灵岛,就坐落在斯坦利公园东南部。由于这里长期禁止公众进入,导致一些诡异传说悄然流传……
有人声称,斯坦利公园里存在一片“游魂磁场”核心区,能够和岛上墓地的能量连通。每到夜晚,逝者的幽魂就会在这一带徘徊,试图寻找在世的亲人。甚至连公园内仅数公顷大的潮汐岛,也因为毗邻亡灵岛,潮汐的涨落也被一些人附会为“亡灵的呼吸”。另有传闻称,曾在雾夜目睹过飘荡的鬼火。
小岛神秘的面纱尚未真正揭开,更多离奇传闻却不胫而走:有人声称在夜晚路过亡灵岛附近时,隐约听到过士兵的哭声。由于小岛曾用作加拿大皇家海军训练基地,众人猜测哭声或许与这段历史有关。除此之外,曾经有一位超自然现象爱好者声称,自己用红外摄像机拍到了岛上树丛中的“异常热源”。对此类种种传说,温哥华超自然现象研究协会的联合创始人马克·霍金斯表示:“亡灵岛的传说,更多是基于名称和历史背景激发的想象,而非确凿的超自然证据。”
与此同时,地名学家的研究也指出,“Deadman Island”一名最早出现在1859年的海图上,很可能是早期殖民者对原住民殡葬习俗(树葬)的直观描述。专家的辟谣引发了人们对之前诸多灵异传闻的质疑。后来,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事实浮出水面,证明了小岛的传说其实和它的真实历史密不可分。
19世纪初,这里曾是萨利什原住民世代居住和殡葬的圣地。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原住民数百年如一日地在这片土地上渔猎、生活,举行祭祀仪式。他们对逝者极为尊重,会采用传统的树葬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将逝者安放在精心雕刻的木棺中,然后再将木棺悬挂于岛上的大树之间。在原住民文化中,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死者的灵魂更接近天上的神明。
19世纪60年代,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亡灵岛的命运发生了巨变——自由的土地被武力侵占,原住民被无情奴役。随后在1863年,一场毁灭性的天花疫情更是如死神的镰刀,迅速夺走了大量原住民的生命。疫情在原住民社区中急速蔓延,殖民当局立即将该岛改为隔离区和应急墓地。根据温哥华海事博物馆保存的医疗档案记载,疫情期间,至少有数十名天花患者被移送至此,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未能生还。后来有传闻称,许多病人在死后被草率掩埋。往日宛如世外桃源的小岛,转眼间变成令人畏惧的坟场,渐渐被“诅咒”的阴影笼罩。
1886年,温哥华正式设市,联邦政府将这片土地划归市政府用作公园建设,并以英国第十六代德比伯爵弗雷德里克·斯坦利的名字命名。1888年,斯坦利伯爵亲自为公园揭幕,这一天被视为斯坦利公园的正式诞生日,亡灵岛也随之步入新的历史阶段。
二战期间,该岛被改建为加拿大皇家海军训练基地,外围设置铁丝网与岗哨,用于隔绝公众视线。自此以后,小岛经历了怎样的改造,又承担着怎样的使命,外界无从得知。
传说往往会催生丰富的文艺创作。亡灵岛因为深厚的历史、封闭的环境与神秘的气质,逐渐成为文学与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1943年,一首以“亡灵岛”为题的短诗写道:“在这片被海水亲吻的土地上/过去与现在交织成永恒的对话/每一棵树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遗忘的故事。”在加拿大诗人E·保罗·英曼的笔下,亡灵岛洗尽阴霾,化作成“时间的守望者”“记忆的守护人”。
和这般忧郁唯美的意象不同,亲历殖民历史的原住民作家,将笔触深入文化创伤与历史真相之中。他们揭开怪谈与传说的面具,将被掩埋的历史和伤痛用轻柔的笔尖呐喊出来,传递出比灵异传闻更为深沉的情感力量。例如,斯阔米什族裔的作家与诗人在作品中,多次提到这片传统殡葬圣地被侵占和亵渎的历史,将其视为原住民集体记忆中最沉痛的一页。
除文学作品之外,亡灵岛持续激发影视与视觉艺术创作。2000年,加拿大广播公司在经典历史纪录片《加拿大:人民的历史》中,将亡灵岛作为原住民与殖民者早期接触的微观缩影加以呈现。此外,温哥华市档案馆还收藏并数字化了一批记录斯坦利公园建设的珍贵影像,其中就包括20世纪初亡灵岛的照片和新闻短片。这些真实档案曾被多家媒体引用,例如在2018年斯坦利公园成立130周年的纪念报道中,亡灵岛的军事历史就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同时,亡灵岛的形象还频繁出现在摄影、绘画和戏剧作品中,成为温哥华艺术家探索“地方精神”与“殖民记忆”的典型主题。
时至今日,亡灵岛已经逐渐褪去昔日笼罩于周身的死亡阴影,转变为加拿大海军的一处预备役基地。因为军事属性,岛屿常年处于严格管控状态。根据加拿大国防部规定,普通公众不能自由登岛。这既是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也是对岛上历史遗迹的必要保护。正因如此,尽管亡灵岛不再令人闻之色变,但神秘色彩从未消散。
为增进公众对加拿大皇家海军的了解,同时展示海军的历史文化,温哥华市政府与国防部经过长期协商,推出了一项创新性底色管理举措:自2010年起,基地每年设立4个公众开放日。参观者需提前数月预约,每次限流50人,在确保参观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岛上的生态环境。预约成功的访客将在军方人员引导下登岛。
开放日当天,参观者能够体验划船等水上活动,还有机会观摩平日里无法见到的军事训练。未能登岛的游客也不必遗憾,军方在斯坦利公园内设置了六处观景台,配备高倍望远镜和数字解说系统,力求通过影像与文字详细介绍亡灵岛的历史变迁,实现“虽不能至,却可远观其貌”的目的。
毗邻军事基地的温哥华海事博物馆同样坐落在斯坦利公园内,虽不属基地管辖,但馆中收藏了大量海事历史文物,包括著名的圣洛克号战舰、船舶模型与航海地图等,进一步丰富了该地区的历史内涵。
对于这种有限的开放策略,温哥华遗产协会主席约翰·阿特金评价道:“亡灵岛的管理模式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平衡——我们既尊重军事区域的特殊性,也回应公众了解历史的需求,适度的距离感反而增强了历史场所的庄严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原住民文化复兴运动的推进,岛上原住民墓地的历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每年春秋两季,马斯奎姆和斯阔米什原住民团体都会在军方的协助下登岛举行传统的纪念仪式。虽然仪式不对公众开放,但组织者会通过社交媒体分享部分内容,以促进文化传播。2019年,加拿大原住民关系与北方事务部还专门拨款50万加元,用于岛上原住民历史遗迹的保护和研究。项目负责人玛丽娜·托马斯表示:“这项工作不仅是对物质遗产的保护,更是对文化记忆的修复。我们通过考古研究和口述历史采集,努力还原这片土地上完整的历史叙事。”
回溯来路,谁也不会想到,这座占地仅4万平方米的小岛,竟然浓缩了温哥华从原住民时期到现今的复杂历史。从依稀可辨的古老树葬遗址,到殖民时期的天花死者墓地,再到保存完好的旧军事设施,岛上的每一处痕迹都在诉说着温哥华不同时代的故事。而那些灵异传闻,在历史学者罗伯特·麦克看来,实则是人们对沉重历史的某种想象:
“所谓的超自然现象,往往源于人们对无法直面的历史所作出的象征性解读。”
客服电话: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广东广州天河区7号凯发网大厦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