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盈山水绘新卷 潮涌潭头启新程(一)
在闽东苍翠的群峰环抱中,潭头镇犹如一颗镶嵌于生态画卷中的明珠。这里,山峦叠翠,溪流潺潺,乡村振兴的浪潮在灵秀山水间翻涌,绘就了一幅幅绿盈乡村的美丽画卷。近年来,福安市潭头镇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坚持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擎,奋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态强镇”。通过激活生态资源禀赋、唤醒沉睡文化基因、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潭头镇正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农文旅融合振兴之路。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潭头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所在。作为福安农业重镇,潭头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当地以芙蓉李和茶叶为主导产业,深入实施“产业提升”工程,着力推进现代农业扩能升级与产业链延伸。晨雾梯田泛粼光,古居飞檐映文脉——潭头镇正以“生态筑基、文化点睛、产业造血”的融合模式,演绎乡村振兴的现代新篇。
今年夏季,两场接连举办的芙蓉李主题活动让这个闽东小镇焕发勃勃生机,也使“芙蓉李之乡”这块金字招牌愈发璀璨。7月25日,“以‘李’服人——潭头李王争霸赛”在潭头镇举行,来自全镇20余户种植户携自家精心培育的优质芙蓉李参与评审。8月1日,福安潭头芙蓉李产业宣传推介周在芙蓉仙子广场启动,现场为争霸赛中斩获“李子状元”“李子榜眼”“李子探花”以及“李子进士”称号的果农颁奖。这一系列以芙蓉李为核心的活动,进一步拓展芙蓉李鲜果销售及加工品市场,做强做优芙蓉李特色主导产业,夯实“2+N”特色农业体系根基,提升“福安芙蓉李”品牌影响力与竞争力,持续为福安市芙蓉李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春赏李花雪,秋摘蜜果红。据了解,潭头镇种植芙蓉李已有150多年历史,其鲜果具有颗粒大、果肉厚、果核小、耐储存等综合性状极佳的品质特性,于2020年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除了鲜果售卖外,当地还通过加工成可供出口的上乘蜜饯,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近年来,潭头镇以“重振闽东芙蓉李品牌战略”为主线,执“党建+产业”之笔书写振兴故事。党员带头深耕田间,技术帮扶润物润心,推动芙蓉李年产量稳定增长,年产值持续攀升,在潭头农业版图中占据重要分量。而棠溪村就是这块版图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进棠溪村,一片郁郁葱葱的芙蓉李园映入眼帘。作为“闽东李都”的重要产业基地,棠溪村拥有3400亩的芙蓉李园,对村庄的经济和文化都有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蜜饯市场的疲软和鲜果销售的难题让这里的芙蓉李产业陷入了困境。面对挑战,潭头镇积极寻求转型之路,在棠溪村启动了芙蓉李园改造项目,将其打造为集游乐体验、生态观光、鲜果采摘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园区。如今,游客们在棠溪村不仅可以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还能品尝到新鲜可口的芙蓉李。这片果园,也为当地农民开辟了增收的新渠道,让潭头镇的芙蓉李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同时,潭头镇还在渔溪洋村建设李果新品种试种园,力求通过品种更新和升级,提升李果产业的竞争力。
而提到渔溪洋村,这里的茶叶产业正大放光彩,成为一大亮点。渔溪洋村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村落中央呈现开阔的平原地貌,武陵溪自北向西南方向逶迤流淌,整体地形轮廓恰似一尾游鱼,这正是“渔溪洋”村名的由来。潭头镇在渔溪洋村建设了集体农业产业园,引进金牡丹、黄金芽等优质茶树种,并巧妙搭种水蜜桃、红美人柑橘、金枝槐、炫红杨、风铃木等作物,形成了立体作物经济园。通过引进优质茶树与多样化经济作物套种,实现了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品种优势互补和经济效益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品牌建设是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潭头镇大力支持南岩村打造“岩岩工夫”品牌“松针白茶”系列产品,不断挖掘茶文化品牌价值。并将棠溪村特色工艺花茶加工产业与民俗、节庆相融合。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更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除了巩固传统农业,潭头镇还积极拓展新兴业态。南岩村发展高山优质稻种植基地,规模种植红米、黑米等特色品种,保障粮食种植稳定与效益提升;在福建省林科院指导下,换种300亩低产劣质油茶林,改植美国山核桃和木本油料核桃,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并通过引进新特品种、建设茶基地、中草药种植园,逐步形成了茶叶、中草药、特色粮食等多元农业产业格局。
南岩村党组织强大的凝聚力和乡风文明的感染力,激发了许多年轻人和在外乡贤返乡创业的热情,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在福州阳光学院副教授林立华带领的WeFine(惟梵)果蔬洗护用品研发团队指导下,村民王菊香就地取材,利用房前屋后的山野花草资源,创办手工皂作坊,生产草本液体皂、零添加洗发水、纯露、唇膏、中草药膏等一批生态产品,包装成南岩特色的精美伴手礼推向市场,成功销售50多万元,并为20余名女性创造了就业岗位;阳光学院研发团队还协助开发出太子参糕点、酒水、洗护用品,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
潭头镇,一个被大自然深深偏爱的乡镇。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潭头镇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山水为媒,激活绿色发展的新动能,绘就了一幅生态宜居的动人画卷。
在闽东福安的青山翠谷间,流淌着一条名为棠溪的灵秀溪流。这条溪流是潭头镇的主要流域,全长约67公里。棠溪溪流如同银链般串联起潭头镇的15个村落,34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孕育出令人沉醉的山水画廊。
为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目标,潭头镇在2018年便已着手开展“治水之战”,并深入推进河湖长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镇政府还通过实施河湖物业化管理,成功将棠溪的优美水生态环境与南岩村、龙井坑村等传统村落串联起来,打造出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景区。
专业化的治理模式不仅唤醒了村民的环保意识,更使河道重现清澈容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探访者前来领略这方水土的魅力。作为福安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这里通过严格的水源保护措施,既保障着城市供水安全,又滋养出蓬勃的生态创意。古厝群落与潺潺溪流相映成趣,百年古树掩映下的水乡景致令人流连忘返。
向西北而行,沿途可见湖泊如明珠镶嵌,青山似屏风叠嶂。漫步于新修的生态绿道,可见村前湖泊如镜,倒映碧空峰影。溪上廊桥飞渡,连接田园诗意与自然野趣,一泓碧水与环抱的青山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绿色乐章。
武陵溪是潭头镇境内另一条重要的水系,其南起潭头水库,北抵寿宁县界,绵延26公里的河道与36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构成了独特的生态廊道。这里不仅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更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自2024年起,潭头镇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以雷霆之势开展“护源专项行动”,通过建立包案负责制、强化执法监管、落实问责机制、推进系统治理等举措,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
具体实施过程中,潭头镇创新采用“四抓整改”工作法:一抓责任落实,实行领导干部包案制;二抓执法监督,保持环境监管高压态势;三抓纪律约束,对失职行为严肃追责;四抓源头治理,推动问题全面整改。这些措施不仅显著改善了武陵溪流域生态环境,更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据悉,养殖污染整治仅是护源行动的起点。下一步,潭头镇将持续完善水源地巡查监管长效机制,通过常态化管理确保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愿景。在推进环境治理的同时,致力于培育全民环保意识,通过多渠道宣传引导群众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理念,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让守护绿水青山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在保护山林生态环境方面,潭头镇同样全力以赴。他们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山长制”,实施“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通过增绿补绿、创建示范绿化庭院等措施,扎实推进生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如今,这里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美了。这些变化,不仅让潭头镇的人民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与美好,也让更多的人向往这片美丽的土地。
客服电话: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广东广州天河区7号凯发网大厦38号